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战鹰呼啸,地面方阵铁流滚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式隆重举行。外国语学院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同步观看阅兵直播,并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开展“观盛世阅兵 溯红色记忆”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历史记忆中砥砺青年学子报国之志。
云端观礼:以盛世阅兵激荡爱国豪情
上午9时,学院党员活动室内座无虚席。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全体师生肃立高唱国歌,目光紧盯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同学们心潮澎湃,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当装备方阵中首次亮相的“东风-51”洲际弹道导弹、歼-36隐身舰载机等国产新型装备缓缓驶过时,学生党员们激动地说:“这些大国重器不仅展现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和祖国的强大,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学生党支部书记袁可欣在观礼后强调:“80年前的今天,中国军民以3500万伤亡的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既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对青年一代的动员令,广大学生党员要从国家发展成就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实地研学:在战犯管理所触摸历史温度
观礼结束后,师生们前往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参观研学。这座始建于1936年的建筑群,是日军侵华时期为镇压中国抗日志士和爱国主义者修建的魔窟,史称“抚顺典狱”,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比较完整的唯一一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关押和成功改造战争罪犯的场所。在这里,先后关押并改造了982名日本战犯、71名伪满洲国战犯等千余名战犯。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驻足于“改造日本战犯历史陈列馆”前,重温那段鲜为人知的改造史。一排排整齐的监舍、泛黄的历史文件以及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展品,无声地记录着战犯在这里学习改造的经历和转变。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了解了管理所遵循周恩来总理“不跑一个、不死一个”的指示,如何用“恨其罪,不恨其人;惩其罪,救其人”的人道主义原则,将“战争魔鬼”改造成和平人士的“抚顺奇迹”。

在“改造末代皇帝溥仪专题展”中,溥仪褪下龙袍、穿上工装参加劳动的对比照片引发师生热议。当了解到溥仪在管理所学会钉纽扣、种蔬菜,最终成为新中国公民的蜕变历程时,学生党员们深有感触,纷纷表示:“对日本战犯和末代皇帝的改造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通过劳动和思想教育让人重获新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珍惜和平,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知行合一: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活动最后,全体师生在战犯管理所谢罪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学院副书记贾莉将此次教育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现场开展“用多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微党课,她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抚顺战犯管理所到今天的阅兵盛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作为外语人,我们要用多语种向世界传递真实的历史记忆,让“抚顺奇迹”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今后,学院将持续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学子在回望历史中汲取智慧,在面向未来中勇担使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人:袁可欣 校对人:贾莉 审稿人:邓子龙/杨悦 摄)